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免费斗地主赢30元充值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 ... %E5%AE%A1%E6%9F%A5:根据这上面的说法,貌似越南也被列入审查最严厉的名单上了。
内心愈发痛苦,意志愈发坚定,我虽生不如死的哀鸣,却是蛆虫民族的丧歌
我想越南没有怎么封维基,主要是因为越共历史上没有太大的污点,不像PRC,大跃进啊,文革神马的。胡志明的污点看起来比毛要少得多。
内心愈发痛苦,意志愈发坚定,我虽生不如死的哀鸣,却是蛆虫民族的丧歌
12# jasonzhuocn 貌似越南也是在墙内吧。就这个来看,中文维基这几年的不发展应该不能过多的归咎于那道墙
S.P.Q.R 发表于 2011-7-4 10:02
2005年,牆把中文維基放在牆外。
2008牆又動了,通往維基的渠道又開了。不過零五到零八這段時間內出現了百度百科,已經佔去了市場。

觀察一個版本不準確,於是我們同時觀察了許多版本,發現發展減緩的現象,不是中文版獨有。
接著再與其他網路社區比較,發現維基百科本身的某些特性,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本論壇精華索引帖
http://rcu.5d6d.com/thread-840-1-1.html
17# S.P.Q.R
呵呵,越南確實很有意思,不過我就不說教啦。
仔细拜读了jason兄的分析,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些问题在英文日文维基中出现,那么可否说是会在中文的百度百科中也有?因为以我了解,互动百科已经呈现一种过度拥挤的局面,百度可能也会出现。那如果出现的话,是否会有编辑用户转投到维基这边?个人以为中文维基的编写走缓,不是因为墙的问题,而是本身社群不合作不信任的问题比较严峻。
仔细拜读了jason兄的分析,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些问题在英文日文维基中出现,那么可否说是会在中文的百度百科中也有?因为以我了解,互动百科已经呈现一种过度拥挤的局面,百度可能也会出现。那如果出现的话,是否会有 ...
WalterGrassroot 发表于 2011-9-21 06:58
如果單就討論參加者的變化。隨著百科網站運作的變化,作者的參予動機也許也隨之改變、增加新動機或減少原有的動機。例如原本是找某科作業資料,在作業完成之後發現某個條目值得一讀,成為初認識以及初參與百科的原因。而作者間的互動的確是改變參加者往後投入寫作和合作的行為。

維基百科最早的一批用戶是某些科普博客的介紹帶來的,十年前的wikipedia是個新奇的嘗試,是一個未被確認能否成功的一項新發明。網民參予協作百科可能同時帶有許多種個人動機,例如對某方面知識的探索或自主學習。

百科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的新用戶,帶來的協同寫作習慣也不一致,用戶的特性也影響了百科自身的發展。例如2003年有一家面向大陸的小眾媒體介紹維基百科,帶來了許多新用戶,2003年全年主要是簡體用戶在貢獻內容,當時的中文維基百科幾乎全是簡體。2004年起有台灣媒體介紹了維基百科,開始有大量繁體字,也首次將繁簡矛盾帶了出來,後來也才有轉換功能。2005年香港才有媒體將香港用戶給帶進來。

我沒入過互動百科,不能明白WG兄說的過度擁擠是哪方面的擁擠。不過我倒是認為維基百科本身的成長較傾向於累加原則,十年發展下來,造訪者看到的是臃腫而較無主序概念的龐大百科,包含網站布局、讀者對一個知識領域的探索、維基百科自身的基本介紹、新手作者教程、進階作者教程、分眾主題的經營。從2009年起,有媒體對此發表評論,存在一種觀點認為,維基百科自身的龐大和複雜性質,導致了維基百科本身成為一個緩慢成長的巨人。
本論壇精華索引帖
http://rcu.5d6d.com/thread-840-1-1.html
本帖最后由 WalterGrassroot 于 2011-9-22 04:53 编辑
如果單就討論參加者的變化。隨著百科網站運作的變化,作者的參予動機也許也隨之改變、增加新動機或減少原有的動機。例如原本是找某科作業資料,在作業完成之後發現某個條目值得一讀,成為初認識以及初參與百科的原 ...
jasonzhuocn 发表于 2011-9-21 22:46
谢谢Jason兄的答复。我个人不太认为参与动机真正会完全决定一个百科的构建方式或方向。以我个人而言,只要不威胁我的编辑工作和进度,即使十个苹果派整天讨论人事,我亦不会干涉关心。在三大中文百科中,维基参与者的背景最为复杂,其中隐含着各种优势和劣势。

以我个人愚见,维基百科的扩大阻碍来自于搜索平台,即使是我接触的一些刚从中国大陆来美国读书的学生,他们也会优先采用百度,自然更多会接触百度百科;其中不乏一些非常优秀的,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而言,维基百科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需要接触和认识。这点我们可以分析人力资源成本,但很难有直接的对策。对大陆用户而言,维基真正的迅速发展,必须仰赖于Google能够重新回归大陆市场。

现在大陆的百科全书主要是互动百科和百度百科的竞争为主,百度百科是凭借其市场优势地位而排挤互动;互动则是采用推销其系统建立数百个小型百科,对百度百科呈围攻之势。两者竞争的标的物非常简单:条目数量,因此双方都付出了非常多的负面后果。对互动百科而言则更为严重,其中有大量囤积的广告信息。对此,这几年内,百度百科开始进行内部调整和消化过滤;而互动百科有点像癌细胞一样不断错误地复制,这是我上个帖子中指出的“过度拥挤”。两位百科的对抗,反而提供了我们维基百科一些机遇。

以我构思,中文维基如果要迅速发展,有三个趋势必须等待或者努力;

1,更好的搜索平台能够支持维基百科。这取决于Google什么时候回到中国大陆市场,我预期的是2014年,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站稳脚跟,不确定因素仍然非常多。

2,在同等竞争条件下,维基百科能够战胜百度百科、互动百科,我设置为2016年,如我上文所述,任何新编辑需要对维基百科有一个适应期。

3,只有维基百科在中国大陆立足,才能有足够的中文编辑与智慧储备力量,对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进行竞争,比如现在的日语维基。仅凭我们现有力量和趋势,十年内很难与日文、俄文维基相对抗。

以上是一些我个人思考,仅仅基于现在大陆的情况。中文维基的发展,这些年来多仰赖于台湾、香港、澳门的朋友才能走到现在的规模,这是不争的事实。维基的繁简对换,技术上或仍有改进的需要,但概念是领先且可行的。在编辑清朝以前历史或人物,我基本采用繁体,保证翻译为现代文的内容仍与古文保持对应性。以上这些,希望能够给Jason兄一个不同视角。我非常欣赏阁下的一些分析论文,论据和方法论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读者静心思考。如果我能调查收集到这些同类百科全书的编辑数据,我相信一个横向的对比会更有可信度。谢谢。
本帖最后由 桑羊无欢 于 2011-9-22 08:40 编辑

我曾发起过讨论,说维基的较长的条目是否能分割。因为很多人并不会怎么关注字数太多的内容,主要原因是网络节奏太快了。但无人响应。




百度百科以及互动百科的优势就是维基百科的缺点。
维基太注重于关注度,这大大的影响了条目的增长。毫不夸张的说,此举令大量的新用户不能接受,以致很难融入维基百科。

百度和互动强在哪呢?
他们的覆盖面要广,不存在什么关注度问题,这样保证了条目的增长速度。
当然了,这样必定会存在大量的垃圾广告、和恶搞内容。
但是不了忽视了网络分享的过程中的筛选,好的东西受到的关注会更多。注意这里所说的好东西,不一定是指那些精品条目,新的八卦、爆料甚至是针对新近事件的恶搞也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
这样看的话,百度百科的定位似乎与维基百科不同,乃是一个类似于喵扑大杂烩式的资料堆集处了。

例如:http://baike.baidu.com/view/16552.htm

维基则是一种严肃的,讲究多人协作的传统百科全局的网络版。



————————————————————
需知,谷歌.cn撤离后,其流量绝多部分是流向到了google.com.hk。这表明不论谷歌其是否离开,都没有影响其用户群的选择。

如果谷歌又“进入中国”了,而又是如楼主所说的原因。这样谷歌究竟会是个什么个东东,广大用户猜都猜得到。

事实上,我认为社交网络的影响在当今不比搜索引擎来得差,
百度恰恰在这样一种网络分享平台中不占统治地位。与其将希望寄托到谷歌,幻想“大树”的怜悯,倒不如充分利用社会网络平台、如G+,微博等等。
一个维基妹娘还不够。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 QQ登录  免费斗地主赢30元充值卡
依靠自媒体宣传也有很多问题。
一是人手,要持续性跟网友互动,可是能坚持更新很难,现有的维基娘常常也会出现数天无人更新的窘境。
二是宣传效果,其实自媒体的效果能有多少?个人觉得寥寥。更多人是冲着维基娘“卖萌”而来(不否认我们在故意迎合)。
三是平台运营商,维基百科或多或少还是被视作“异端”,而新浪维基娘三次被封账号,积累数月的心血瞬间就化为乌有,这在其他几个国内大的微博平台上都是有可能重演的。
所以个人不看好自媒体宣传。
我会耐心等待,等到这一天
我曾发起过讨论,说维基的较长的条目是否能分割。因为很多人并不会怎么关注字数太多的内容,主要原因是网络节奏太快了。但无人响应。




百度百科以及互动百科的优势就是维基百科的缺点。
维基太注重于关注度 ...
桑羊无欢 发表于 2011-9-22 08:33
百度百科的增长方向是有所变化的,至少我当初参与百度编辑的时候,那会仍然是以比较专业的内容为主。信息膨胀是在2008年末期,2010年后就有所好转,但彼时方向已经走向世俗。此外我谈论的是Google是没有技术上的优先级调整,使得读者能够阅读到维基。对于关键词一说,我是持保守主义观点,百科全书应当在专业性上下功夫,而非时政新闻。一篇好的数论科学内容,可以引起大量专业的编辑参与;时政内容只能引来黄氏及其阉党的聚首。

以前我拜读过 jason兄的一个分析,是说维基百科的75%的条目或内容是由不占?%的活跃用户完成的? 我很想看看他的详细报告。不知道这些年是否有所变化,就我感觉,这三年来,以前编辑合作的很多朋友都因为个中原因离开维基,现在我颇有点独木难支的悲恸。如果入Jason兄所称的中文发展呈良性,我希望能了解是特指的哪些部分?
依靠自媒体宣传也有很多问题。
一是人手,要持续性跟网友互动,可是能坚持更新很难,现有的维基娘常常也会出现数天无人更新的窘境。
二是宣传效果,其实自媒体的效果能有多少?个人觉得寥寥。更多人是冲着维基娘“ ...
klutz 发表于 2011-9-22 12:26
谢谢快龙兄的信息,我赞同你的意见。拿不出百度百科的宣传资金,维基就不能凭借这个去超过他们。夺取生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所能做的只能是事无巨细地做好一些基础的铺垫工作而已。而我对维基管理员的个人期望只是希望我和我的努力、付出能够避免一些无聊政客的干扰。
百度百科的增长方向是有所变化的,至少我当初参与百度编辑的时候,那会仍然是以比较专业的内容为主。信息膨胀是在2008年末期,2010年后就有所好转,但彼时方向已经走向世俗。此外我谈论的是Google是没有技术上的优 ...
WalterGrassroot 发表于 2011-9-22 12:32
謝謝WalterGrassroot的回覆,提出了許多見解,擴充了本論壇的視野。

說到維基百科大部分的內容主要由少數作者所貢獻的論點,憑印象說,最早來自美國媒體引述維基百科觀察者的說法,認為維基百科的作者也符合八十/二十法則。而中文本地的Shizhao兄也接觸過相關數據。Shizaho進一步提出更貼近真實狀態的形容:不是80/20,而是99/1。在當時的既存的數據顯示,絕大部分維基百科內容由維基百科裡的極少數人來完成,(大約是2008年之前)事實上也是如此,大部分的造訪者和註冊者,僅有極少比例的人長期停留,不斷回訪、學習、並成為產量豐碩的維基作者。

如果要嘗試理解百科社群的參予人數,只看註冊行為似乎與我們所求的參予寫作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而為了精算出本地社群參予人數的數字,我選擇了統計數據中的每月編輯超過百次(這是最核心)、以及每月編輯超過五次。這兩個數字是滾動的。另一個關於中文維基百科參予人數的數字,是累進的,就是累積編輯次數破千的用戶,在某個時期的統計頁面顯示,印象中是八百多人,這個數字估計是下載維基資料庫再從裡面的貢獻次數篩選出來的,統計時間點不晚於2007年。

我的看法可能早已過時了。如果能有更多人重視協作百科的用戶行為趨勢並加以記錄,將更有助於百科未來的方針。先前的侵權統計就很有價值。基金會大約遲至去年起開始了一系列的改良計畫,包含改善編輯工具、意見調查、頁面回饋功能、我認為步調仍算慢的了。
本論壇精華索引帖
http://rcu.5d6d.com/thread-840-1-1.html
不知道这些年是否有所变化,就我感觉,这三年来,以前编辑合作的很多朋友都因为个中原因离开维基,现在我颇有点独木难支的悲恸。如果入Jason兄所称的中文发展呈良性,我希望能了解是特指的哪些部分?
WalterGrassroot 发表于 2011-9-22 12:32
我想不起哪篇文章的概念講中文版呈良性發展,也許是講某個大方向。時間過太久,我自己給忘了。我回顧自己的意見,看到之後再答覆你。
本論壇精華索引帖
http://rcu.5d6d.com/thread-840-1-1.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