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目評選是看來源數量還是條目質量?
老實說這個問題在我所寫的「臺灣鹽業史」第一次被提名參選優良條目時就已經出現了,那時還很不成熟地在候選頁上與IP用戶爭論,但也沒個結果。而前一陣子這個條目又被人提名了,而在評選的意見裡,我看到有些人的意見是說這個條目看起來品質還算可以,但就是來源不夠。於是這個問題又浮上了心頭。優良條目應該指的是條目品質優良的條目吧,結果居然會有條目「品質可以,但是來源不足」而落選,也就是說,落選的原因不是品質不好,而是來源不夠,最後的關鍵居然變成了來源而不是質量。雖然我也不是不知道以維基的情況,可靠來源越多越好,可是總覺得大家這種情況好像變成條目品質好壞在其次,來源多不多才是重點的感覺,心裡總是有些不太舒服。
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樣的看法,而如果有人發現我思緒上的問題,也請指點我一下。
題外話,最近我試著自行提名一個優良條目,另外也有提名一個DYK。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順便提供一點意見。 这个是个惯性思维吧,毕竟方针严格限制维基人原创研究,因此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但是有一点,就是事理自明这种情况。我记得方针里说过,有极少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是不需要来源的,但至于这极少数是什么,就没有任何人去定义了。
但是无论如何,一种疾病条目中的内容决不是事理自明的。 [i=s] 本帖最后由 桑羊无欢 于 2011-5-20 00:58 编辑 [/i]
个人认為當然是優先看條目的質量了。
多份來源只是保證條目質量的[b]因素之一[/b]。
如果該條目不是政治敏感內容
一本專門、專業的參考來源足矣, [size=4][color=#a0522d]參考文獻的多元性是品質指標的一環。[/color][/size]當然能夠著重參考來源的多元性是很不錯的,如果大幅度的採用某一文獻,往往是移植了作者的觀點,偶而我們也可以發現某書的作者那樣的認知是不全面的。
寫百科的時候能夠注重這種指標,是很難能可貴的。可是最近一年來針對來源數量的評選,有時候就是一句「來源數量少」,這麼一句話而已,讀起來好像用一個小缺憾來抹殺作者的努力。評論者如果能夠明確指出條目「偏向某某觀點」,或是「缺乏某些觀點」仍待補綴,會比只要求「來源數量」好得多。畢竟後者是追求、體現前者的表現,不能本末倒置。
在理解前述的精神之後,就知道文獻數量和多樣化觀點是兩回事。如果沒有領略到原本定下方針共識背後的精神,而有些新手後進只看到後來行諸文字的規定,也許會逐漸陷入一種為數量而數量的迷失,而忽略其他環節。
就好像文好不在於文長,有時候我們會陷入某種數量或長度的迷失,這就跟追求品質的本意是兩回事。只單看數量是一種表面數字,評選應該著重在觀點的多元性,也就是不偏不倚。如果某個作品沒有足夠的文獻註腳,但仍然能夠體現各種觀點並存,不獨重、不偏向某一觀點,實現NPOV,這仍然是一個優秀的作品。當然若能有足夠的文獻去support他,那文章將更有說服力。
以上是我對參考來源的一點淺見。 如果有更多人这样想的话,也许“塔”等等条目就不会被撤销优特了 有些专业性的书本身来源是非常多的。 還是需要註釋的輔助,單純列出參考文獻既不可查證,還有原創研究的嫌疑{:3_110:} 社群近來好像有點迷失...
來源多又怎樣了?
若果兩本書的來源已足以支撐條目
為何要刻意用四本書來下腳注? (除非是要交叉引用)
內容長也不等於好
條目的主題不論是大是小
都要兼顧扼要詳盡 (近來大主題可以扼要而詳盡就有一好例子 如清朝)
來源是追求詳盡的必須品
但來源本身的多寡 與詳盡沒有必然關係
有時一本良好論述的專書
比十個網站或者十本不同論述的書更好
雖然編寫時所有看過的資料
都應該加到參考書目
這是對書本作者的尊重 (就算該書本的立場或描述有誤 都應該放)
但若果出現為來源而來源的話
那就本末倒置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