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Wikipedia, now please go away. 組圖18P
[size=7][b][color=#9acd32]Welcome[/color] to Wikipedia, [/b][/size][size=7][b]now please [color=#ff0000]go away[/color].[/b][/size]
[url=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a/Template_A-B_testing_presentation_deck.pdf]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a/Template_A-B_testing_presentation_deck.pdf[/url]
------------------------------------------------------------------------------------------
相關主題要開索引了。目前已開討論如下:
[[Wikipedia:歡迎]] [url=http://rcu.5d6d.net/thread-1573-1-2.html]http://rcu.5d6d.net/thread-1573-1-2.html[/url]
[[MediaWiki:Welcomecreation]] [url=http://rcu.5d6d.net/thread-1574-1-1.html]http://rcu.5d6d.net/thread-1574-1-1.html[/url]
-------------------------------------------------------------------------------------------
開始入正題啦,這串做完用thumb丟客棧
1.
[attach]402[/attach][b][size=5]
[color=#9acd32]歡迎[/color]來到維基百科,請你[color=#ff0000]離開[/color][color=#000000]、現在![/color][/size][/b]
[color=#000000] 副標:改善我們與編者的溝通方式[/color]
[color=#000000]2.
[attach]403[/attach]
[/color][color=#000000]本專案[/color][color=#000000]以社群建立的模板群為對象,進行AB測試法,進而利用資料進行決策[/color]
[color=#000000]3.
[/color][color=#000000][attach]404[/attach]
[/color]
[color=#000000]我們怎樣以模板們同新來者溝通,圖為新用戶接收到的第一個訊息。[/color]
[color=#000000][/color]
4. AB測試法源碼,第四張略
發送模板時,以時間為變數,
以決定張貼的是預設或是改良的模板。作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5.
[attach]405[/attach]
我們測試了什麼?
(1)牽涉破壞、廣告以及其他種類的警告
(2)刪除通知
(3)歡迎訊息
在英文、德文、葡文維基,傳送給一萬兩千名以上的編者。
6.
[attach]406[/attach]
我們實際上改變了甚麼?
如這模板,一個標準的首次警告模板,發給未引註來源的生人傳記作者
箭頭註文
(1)歡迎到訪語,不是每次都需要的
(2)通往解釋維基百科回復你的編輯行為。這句很通用,讀起來不是對個人的
(3)通往一個龐大、通用的引註說明,這對新手不友善
(4)誰/這是何物? (新手無法讀懂陌生單字,遑論它是個用戶簽名)
7.
[attach]407[/attach]
變成這樣
(1)更多的歡迎之意
(2)且這是來自一個真實的人所發出的!
(3)通往特定議題的方針頁面:生人傳記說明
(4)若還有問題,邀請新手前往發送者的對話頁自在的發問
本投影片接八樓繼續。 [b][color=#000000]簡報中,具體的[/color][color=#ff0000]檢討[/color][color=#000000]了一個 發給未引註來源的生人傳記的作者的警告模板,如圖[/color][/b][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b](更正,這不是單單的welcome)
[/b][/color]
[attach]400[/attach]
英文版犯上的這些毛病,我們中文版一個也沒少。不用看也知道,其他各大語言多少也犯過,尤其是英文版的許多文件被不加思索的移植到其他後起版本上去。 所以,跟新手好好沟通非常重要,欢迎的内容就不说了,首先机器人欢迎是否合适,需要检讨。再一个就是出现侵权等问题后对用户的反馈,这个非常重要,这个大概不是一个模板可以搞定的。看来我刚到维基百科时候待遇还不错。我当时是不知道到哪提问题,就在自己的用户页提问题(这大概不会有什么人看到),结果被巡查的维基人看到并回复了。后来就是写东西侵权了,当然也被回退了,但是收到的不是模板的警告,而是[color=#ff0000]非常细致的讲解[/color],关于版权和中立之类。我想如果我当年收到的如果是个警告模板,或者是不理,可能我就不玩维基了。
而这样的待遇,在现在实在不常见了,似乎大家习惯了贴模版(甚至是用工具、机器人),而不去“辅导”新人,去做细致的讲解。
可以看看前三个标题:
[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User_talk:Flsxx/2005]http://zh.wikipedia.org/wiki/User_talk:Flsxx/2005[/url] [b] [url=http://rcu.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1578&ptid=1589]3#[/url] [i]flsxx[/i] [/b]
我加入時,全天大概就一兩百次更改,一小時改動幾十次。[[Special:最近更改]]有二三十人盯住那些更改,每天幾十條新條目都給所有人檢視過,出現陌生的id都可以獲得幫助。 這就是團結的原因之一。
現在流量太大,囫圇吞棗,互助寫作的客觀環境消失了,寫作平台功能追不上百科運作的需要,是各種矛盾的主要原因。
扯遠了,這投影片的主題是社群比較忽視的東西,我打算整理過後發去互助客棧。 [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Special:PrefixIndex/User:Waihorace/tips[/url]
這些是我上年寫的,原本是透過工具加入至有需要的用戶討論頁,但該工具我後來停用了
歡迎大家給意見 :D [i=s] 本帖最后由 wangxuan8331800 于 2012-8-9 20:35 编辑 [/i]
[b] [url=http://rcu.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1578&ptid=1589]3#[/url] [i]flsxx[/i] [/b]
我来的前五个信息是一个欢迎,两个提删,两个活动通知模板。第六个才是HW的指导信息…… [b] [url=http://rcu.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1594&ptid=1589]6#[/url] [i]wangxuan8331800[/i] [/b]
怎么说呢,说明我来得早,是{:2_93:}[color=#ff0000]元老级人物[/color]。。。
现在人心不古啊,愿意细心耐心指导的真的不多了,如Jason大师所言,一方面大家巡查工作量也大了,貌似没这个心思了。(倒是有心思在社团里面互相攻讦?) 8.
[attach]408[/attach]
我們將15個以上的測試整理為10項結論
包含資料在內完整的說明,刊載於Meta的[[Template A/B testing]]頁面上
9.
[attach]409[/attach]
實驗中,有一半的英文版編者會閱讀訊息
10.
[attach]410[/attach]
如果你是個新註冊者,沒理由的回退比獲得一個模板的回退感覺還糟
實驗中有41%的人,收到伴隨著警告的回退之後,仍會繼續貢獻
但只有9%的人,在遭遇無訊息的回退之後仍會繼續貢獻
11.
[attach]411[/attach]
你給的模板越多,效果越少
「坦白說,我真的不再為那事擔憂」
一個收到32個相同刪除通知模板的編者說道
12.
[attach]412[/attach]
改善那些模板能夠鼓勵新的維基人再寫更多
20%的編者在收到研究者最好的警告模板之後,減少了編輯
80%的編者在收到現行預設的警告模板(未改進的模板)之後,減少了編輯
13.
[attach]413[/attach]
如果你回退某人,請為你的編輯行為負責
「我打算讓你知道,我回退你最近的某次貢獻,因為那對我來說沒有正面意義」
14.
[attach]414[/attach]
少即是多原則
你不必懂德語,也明白上面絕對比下面短很多。
15.
[attach]415[/attach]
邀請新編者與你對話
這頁重點在邀請位置,位置是對方是否回應的決定性原因。
16.
[attach]416[/attach]
這不只是幹好事,這是關於幫助新編者解決他們的問題
「條目被刪除的經驗使我感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外人,而不是一位受歡迎的潛在人力」
17.
[attach]417[/attach]
註冊與無註冊編者遇上相同的模板訊息,應對方式不同。
「維基百科文章是由人們所撰,如你與我,而我們十分關心百科全書的品質 」
18.
[attach]418[/attach]
有經驗的編者收到模板...........通常不予理會
「我一向不看它,我只看到有一個模板,而且想知道為何人們不對那頁面留個妥當的訊息」
19.
[attach]419[/attach]
你能如何幫助?
(1) 留下普通訊息,而非模板
(2) 在你的專題內編輯模板,讓模板更短更個人化
(3) 如果你是英文維基人,目前正有一個意見回饋徵求活動! 終於貼完了,非常疲憊 。
我覺得這報告非常寶貴。我們的主觀感受比不上量化研究有說服力,要提出具體數字,提倡友善才有說服力量。
累了,以後再說。 [quote] 3# flsxx
我来的前五个信息是一个欢迎,两个提删,两个活动通知模板。第六个才是HW的指导信息……
[size=2][color=#999999]wangxuan8331800 发表于 9/8/2012 20:34[/color] [url=http://rcu.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1594&ptid=1589][img]http://rcu.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原來你當年有收過我的指導信息...
現在很少發了{:3_54:} 給點意見,請把上面看過之後,告訴我這要發在互助客棧的哪兒?方針?其他?消息?
這牽涉到接下來我們要改那些東西? [quote]給點意見,請把上面看過之後,告訴我這要發在互助客棧的哪兒?方針?其他?消息?
這牽涉到接下來我們要改那些東西?
[size=2][color=#999999]jasonzhuocn 发表于 10/8/2012 00:44[/color] [url=http://rcu.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1610&ptid=1589][img]http://rcu.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其他吧。 [quote]給點意見,請把上面看過之後,告訴我這要發在互助客棧的哪兒?方針?其他?消息?
這牽涉到接下來我們要改那些東西?
[size=2][color=#999999]jasonzhuocn 发表于 2012-8-10 00:44[/color] [url=http://rcu.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1610&ptid=1589][img]http://rcu.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同意“其他”,如果有人挪就给他挪吧。
至于要改哪些东西,我觉得这个很棘手。 這件事我沒有忘記。我認為把這件事情提出來修改時,要先提倡一些設計的基本概念。
例如:
*為了特定目的發送的訊息模板,就應該專注於目的,避免通用介紹文字和失焦的連結,要聚焦。提示訊息只要說明單一規則,不要妄想新手有意願全盤了解維基的種種。
舉例來說:去註冊論壇往往只為了下東西,注完號回完帖就走,頂多看看回帖要求。千萬別解釋論壇的原理。(我今天刪減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IRC%E8%81%8A%E5%A4%A9%E9%A2%91%E9%81%93/IRC]Wikipedia:IRC聊天频道/IRC[/url][color=#000][font=sans-serif]]][/font][/color])
**所謂的通用介紹文字,就是[[維基百科]]、[[WP:歡迎]]這類。這種通用基礎介紹,只有確認收受者第一次註冊或是ip用戶才需要閱讀。
**隨著參與經驗的累積,一步一步給予相應提示,類似爬階梯。提示對象也要有初級、進階、艱深之分。
*為了避免失焦,一次訊息的連結數最好在一個定數之下,例如1-2個連結。
*發送者親自撰寫文字遠比制式的文字好,效果來得好許多倍。制式文字可供作不熟悉的發送者當撰寫參考。
*提倡親自撰寫。為了不要太過違反人性,可以安排一些輔助。
*雪球法則。自己發送訊息給自己,也是一種滾雪球。例如提刪發送對象如果是自己,我們的範例訊息就應該辨識出來,且有相應的改變,而不是像個沒腦的機器人把制式的文字再重複一次。
标题
链接多少是一方面,链接带去的页面复杂程度也要注意。好多页面又长又乱,根本没耐心看的。另外有空的话我也想调整一些页面,估计又是会大量删文字。 依這法則,最該簡化的就是社區主頁。
我在等著英文版社區主頁底部的一串外連甚麼時候消失,英文版在許多方面積弊最深。下面這擺明了是給新用戶踏出去的橋樑,是泛用橋梁,不應該放入百科社區主頁的。
[table=98%,transparent][tr][td=2,1]The links below lead to the main [i]community pages[/i] of the projects.
All of these projects are [url=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Multilingual_coordination]multilingual[/url] and [url=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Copyrights]open-content[/url].[/td][/tr][tr][td][url=http://meta.wikimedia.org/wiki/Goings-on][b]Meta-Wiki[/b][/url] –[/td][td]Coordination of all Wikimedia projects.[/td][/tr][tr][td][url=http://en.wiktionary.org/wiki/Wiktionary:Community_Portal]Wiktionary[/url] –[/td][td]A collaborative multilingual dictionary.[/td][/tr][tr][td][url=http://en.wikinews.org/wiki/Wikinews:Workspace]Wikinews[/url] –[/td][td]News stories written by readers.[/td][/tr][tr][td][url=http://en.wikibooks.org/wiki/Wikibooks:Community_Portal]Wikibooks[/url] –[/td][td]A collection of collaborative non-fiction books.[/td][/tr][tr][td][url=http://en.wikiquote.org/wiki/Wikiquote:Community_Portal]Wikiquote[/url] –[/td][td]A compendium of referenced quotations.[/td][/tr][tr][td][url=http://en.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Community_Portal]Wikisource[/url] –[/td][td]A repository for free source texts.[/td][/tr][tr][td][url=http://species.wikimedia.org/wiki/Wikispecies:Community_Portal]Wikispecies[/url] –[/td][td]A directory of species.[/td][/tr][tr][td][url=http://en.wikiversity.org/wiki/Wikiversity:Community_Portal]Wikiversity[/url] –[/td][td]Where teachers learn, and learners teach.[/td][/tr][tr][td][url=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ommons:Community_Portal]Commons[/url] –[/td][td]Repository for free images and other media files.[/td][/tr][/tabl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