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可能多方面整體觀察,不要落入簡單的二元對立的框架。
我認為人物傳記的部分,有討論的空間。例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9%B3%E7%A6%8F%E6%B5%B7&diff=next&oldid=15025718
這明顯是個需要清理的人物傳記,但國會議員好比全國人大代表,必然存在一些正式文件記載這號人物。 掛上關注度模版,我認為這就是可以檢討的部分。
接著講到演藝人員。
電視歌唱節目的參賽者(可能正職是學生,但常上節目),被頻繁的提刪。要怎麼詮釋這題材不符合關注度? 有些人可能忽視了電視節目、廣播節目、影音出版品也是一種文獻, 至少電視節目的呈現,就會對該題材有某種程度的介紹。 這可能包含了形形色色的呈現方式:訪談、簡短的訪問、某些表演。 是不是可以收這樣曝光的人物,不同的觀點是可以討論的,請更多人一起分享的。
至少在當前的社群裡面,有一些人沒往這方面思考,沒考慮過參考來源的存在形式可以很多樣化。 這裡先不談內容方面。至少在關注度部分,在媒體曝光是一個可驗證的事。
我認為英文維基百科發展出來的關注度方式是很具有包容性的。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作者,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肯定雞同鴨講,全然沒辦法針對各種領域一一制定標準,因而改採獨立存在的文獻為基準。這是很進步的一種方法,許多大語種版本沒用上,中文版已經跟上了。
|